老子关于自然的名言_《老子》有关自然美的观念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其“无为”思想也是从“道法自然”的思想衍生而来。作为“道”的一种从在方式和对人生实践的思考,讨论“无为”思想就不能将其与“道”割裂开来。老子是在《道德经》里面是这样论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和规律。那么,“道”本身是怎样存在的呢?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些形而上的论述落实到现实的实践中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至于“无为”私以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任何人为地自作聪明都需要去除。所以,在达到“无为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为”的成分。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了“行”,即“action”,所以,“无为”就变成了不行动。而事实不是这样的。
无为是顺应自然的为,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应该顺应其自然规律,不应该受外界的意志的制约。因为道德本性就是自然,自然是事物的本源。二十三章中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而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认为,天地制造的这种飘风骤雨由于有违于风雨的常性而不能长久,更何况君王有违于自然的行为更不能长久了,所以他强调要按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还有“行不言之教”的意思。,老子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言”即不乱发号施令,不乱用政令。“言”,指政教号令;“不言之教”,意指不用形式条规的督教,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
其次,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帮助诸侯统治的“君人南面之术”。实际上,老子是反对“术”的。他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老子又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事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乃是大治之坦途,而非方术。
《道德经》:明白顺其自然之后,便是大道的一种体现,这是老子的智慧。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为而治就是一种顺其自然,也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在无为而治中,需要遵循的那种顺其自然。这样的状态也就是老子所形容的大道,老子认为大道是一种恍恍惚惚,无法实际形容的一种东西。无法用实际的文字去形容出来,但是它仍然是存在的,甚至是宇宙开始之前到就已经存在了。
顺其自然就是说,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你就注定要去做一些什么事情,你的人生轨迹注定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你违反了这样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没有顺着这个轨迹去走,也就是所说的逆天而行的时候,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是需要付出很重要的一个代价的,这个便是大道所阐述的一种内涵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很多人都活到一定年龄之后才会明白,顺其自然对于人生是多么重要。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道的一种体现中,也强调了顺其自然的一个作用,这就是真正理解大道和大德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