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论点_关于舍生取义的论点
这个文段的分论点是舍生取义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爱心。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献血救人的故事,强调了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也表达了一种对于舍己为人的敬意和赞美。
作者认为,舍生取义的行为不仅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更能够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义,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关注他人的需求,以及传递爱和希望。因此,舍生取义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
生命诚可贵,大义价更高。可以从为什么要舍身取义谈起,大义永存人间,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维护大义是值得的。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