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舍身取义的名言_孟子说舍身取义
不矛盾,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不是因为他认为生命不重要,而是因为他认为世间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义”,不是因为孟子对死亡不恐惧,而是因为他认为世间有比死更可恶更令人恐惧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不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意思是说,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值得倾情更值得献身的,我就会放弃生命;有比死亡更可恶更令人痛恨更令人恶心的,我就会选择死亡。
生命固然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便是仁和义。所以,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身取义。
虽然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但是舍生取义是一种美德!应该提倡!能做到的人更值得尊敬!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名轲)的一段论述:鱼,是我喜欢吃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喜爱吃的东西。当二者不能都得到时,我宁愿舍掉鱼,以便获得更为珍贵的熊掌。
同样的道理,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珍视的,但当它们不能同时保全时,我宁可舍弃宝贵的生命来维护至高无上的道义。(这就是成语舍生取义的故事,原文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应该是上句吧。全句是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舍生取义的原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义,也是我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时保全的情况下,那么,我就舍弃生命保全正义。因为生命虽然宝贵,是我所愿意保存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不顾及原则,仅仅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讨厌的东西,这时候,我就不逃避危险,而宁可选择死亡。
比如说,对于一个饿得快死的人,得到一点食物就可以活命,得不到就可能死亡。假如这个时候有人像对待牲畜一样地对他说:“喂!过来,我给你吃的。”那么,他宁可饿死,也不要施舍的食物。
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这样的道德原则,曾经鼓励了许许多多有志向的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民族和国家,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但是,要成仁,要取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仁义。所以宋代儒者就特别强调,在一切行动之前,要先认识仁,先认识义。不然,自己就可能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后人的笑料。儒学在仁义礼原则之后,要加上智,就是要求人们,要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很好地遵守儒学的道德原则。
下一句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意思是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学孟子知舍生取义,仿孙膑懂破釜沉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