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没有意义_战争面前,一切都无意义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战争。
自从有了生物就有了战争,只不过不同的物种战争方式不同罢了。
当时历史学教授的观点像一个战争贩子:“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实际上的必要。
它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必要,一种逻辑的要求。
国家这一概念意味着战争的概念……要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灭战争不仅是一种荒谬可笑的希望,而且也是极其不道德的希望。
这将造成人类灵魂的许多基本的和崇高的力量的萎缩……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执迷于永久和平的幻想,就必然要因为在超然孤立中衰败而不可救药地灭亡。
这话可以理解为,和平时期,面对敌人的渗透,以及各种各样的间谍进攻,我们进行的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刘备,孙权与曹操意义上各有不同总体上为真理,或正义而战,所以演变成义,.叫成″演义"。曹操起先是为统一而战不管为谁对普通人来讲都不希望山河破碎,群雄割据。但对曹操的个人品行来讲不得不说他被孙刘偷袭了,阻止了他来统一天下,那孙刘的认识是不是更进一步呢。先不说孙权展开自我批评和刘备的能者治国是超前的,单就孙刘的尊重生命抢救生命来也作得不錯,孙出全国之力抗雪灾,刘的不顾家小护民过江,都体现了他们民重于天的意识,人们舍家向着东吳奔跟着刘备跑就体现了正义观念的招喚。由一统大战演化成刘备首为正义择路就是刘备建国方略,无论把取得的″浮财”发给民众还是诸葛亮批判刘琰腐化讲排场行为,都以民众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有些人单从皇权继承制去想问题说正义,太老旧了。历史更新了那么多朝代,那一个朝代更接近民众,纵然还没民主革命也是为的正义之战爭作出的出发点。否则那一朝只看到周边文或武的官僚体系都是落武的。人民早晚要起来用武装斗爭推倒它,所以为理论意识正确与否而战斗而爭斗就是正义战爭,三国志上各方早产明了各自观点,不光是为了皇帝一家。
个人认为不是每一场三国的战争都是有意义或者无意义之战,拿三国三次较大的战役来说:
第一,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曹操歼灭了袁绍势力,也是一次军阀战胜了门阀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很有意义的,它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结束了北方分裂的局面。
第二,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孙权军 刘备军)孙刘联军战胜了曹军,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这是南方战胜了北方。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它没有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但是也不能完全说它没有意义,毕竟曹操出发点还是想统一全国。
第三,夷陵之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陆逊火烧连营大破蜀军, 使新兴蜀汉国力大衰,且无力夺回荆州,最终形成三国鼎立最终局面,夷陵之战后,蜀汉再无力与曹魏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