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的名人故事简短50字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1、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2、钱三强
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
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
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了国家富强和科技进步,他默默奋斗了数十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黄大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为我国深地资源探测提供了重要装备。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故事很多,如邓稼先。他为我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工作奋斗了28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试爆,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应该铭记这些英雄,传承他们的精神。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李华是一位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他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领域,他多次攻克技术难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人民生活。他把个人的荣誉和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不懈,成为了国家的楷模和榜样。
李华是一位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他不断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国家的科技进步,还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他以身作则,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富强不懈奋斗,成为了国家的杰出代表和典范。
邓稼先
1948年10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美国哈德福特城西郊的杉山公墓,长眠着一位中国老人。他叫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他一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一生想为自己的祖国做事。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他处处失败、处处碰壁。
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开了一条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之路,铺通了一条中美友谊之路。
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物故事有很多,比如袁隆平爷爷。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增长作出巨大贡献。
周培源
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
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不加入美国籍,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