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理解_舍生取义如何理解
舍生取义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指的是为了正义、道德或信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体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是一种为了追求更高目标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因为舍生取义而成为了英雄和楷模。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选择了喝下毒酒而死;中国古代的屈原为了抗议当时的政治腐败,投江自尽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屈。这些人的行为,不仅彰显了他们的高尚品质,也激励了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舍生取义的行为,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一种深刻的信念和无私的爱。这种行为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和荣誉,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很少面临需要舍生取义的局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种精神中汲取力量,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春秋时,晋国有个勇士名叫豫让,投靠在智伯门下,很受重用。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
豫让躲了起来,下决心要为智伯报仇。
过了几个月,豫让装扮成仆役混进赵府,伺机刺杀赵襄子。
结果在茅厕里被发现,赵襄子见豫让为主人报仇就放了他。
豫让说:“你虽然放了我,但我还会刺杀你的!” 豫让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热炭,把声音弄嘶哑,以便从形象到声音都不让人认出来。
朋友们对他说:“你如投靠赵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吗?”豫让回答说:“作为一个勇士,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呢!” 这一天,豫让得知赵襄子外出办事,他就预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匹突然惊叫起来。
赵襄子命人到处搜查,在桥下把豫让抓了出来。
赵襄子说:“你舍生取义,确实令人尊敬。
但这次我不能饶恕你了!”豫让说:“多谢赵公厚义,但我临死前请求你能把外袍脱下来,让我刺三剑,偿我为主复仇的意愿。
我死而无怨了。
”赵襄子见他这样忠诚,大为感动,便脱下外袍。
豫让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
豫让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的行为,便成了“舍生取义”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