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的名人例子_道德修养的名人例子素材
道德修养的名人故事: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臣,他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曾国藩的事迹激励了很多人。我们学习曾国藩一定要学到精髓,而不是仅仅限于表面。成功人物必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曾国藩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做人。我们学会了做人,做事也就没有问题了。
曾国藩能够取得成功,因为他在困境中不气馁,敢于与苦难做斗争。困境能够激发人的斗志,苦难更能够成就一个人。人生总有遭困无计的时候,关羽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人往往不困不学,困而后学。一个人的受困程度与上升速度成正比,地位越高,遇到的问题越多,事情越复杂。也就越需要修养品德。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够走得更加长远。
曾国藩一辈子担任很多重要的官职,他还经常带兵打仗,政务、军务缠身,往往精疲力尽,他也很无奈。但是曾国藩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修身养性。他注重做到“居敬”,曾国藩认为读书跟做学问、做人是一致的,相通的,书中讲的道理就要在自己做人的实践中去体验。他认为读书要在“敬”、“恒”二字上下功夫。
曾国藩按照理学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他对自己还是不满意。他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他的进取心很强。他的一生就是在不自足的驱使下,不断取得进步的。
曾国藩认为不仅仅在工作的时候要有敬的心态,在家中也要常常存敬之心。家是一个人生命事业的出发点,能否在家中获得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好的基础教育,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
我们都读过《曾国藩家书》,知道曾国藩的心一直牵挂着家中的事情。因为他心中有家,一直没有忘本,所以他才能够走得更远。